红色档案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探讨——以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为例
作 者:刘志辉
工作单位:邵阳市机关后勤保障中心
摘要:乡村振兴对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党的执政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寨市苗族侗族乡实地考察调研发现,寨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红色档案文化资源丰富、生态保护良好,将2006年—2020年寨市发展红色档案文化旅游前后经济数据对比分析,寨市发展红色档案文化旅游以来,财政增长迅速,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8倍,正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红色档案文化;乡村振兴;助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全国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铸魂”工程,而红色档案文化因其独有的精神特质、特有的功能优势和显明的时代特性,在乡村振兴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价值。红色档案诠释着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的真实记录,是红色文化传播的基础媒介,是红色文化本身的物质积淀。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红色文化成就了红色档案,红色档案更是促进着红色文化的发展。
寨市苗族侗族乡位于绥宁县西南部,东接长铺子苗族乡,南邻通道万佛山镇、城步县长安营镇,西连乐安铺苗族侗族乡、东山侗族乡,北与鹅公岭苗族乡接壤。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此建城,曾叫诸葛城或石头城。唐、宋年间,为避战乱,大量苗、侗族人迁徙至此,在寨市周边以族(姓)为主,依山傍水建造吊脚楼,一姓一寨或一族一寨,寨子连成一片,寨内建交易市场,名"寨市",直到1954年10月,绥宁县城搬迁至长铺镇,才结束了寨市长达873年绥宁古县城的历史。2015年底乡镇区划调整,原寨市苗族侗族乡、黄桑坪苗族乡、朝仪苗族侗族乡合并为现寨市苗族侗族乡(以下简称寨市)。全乡总面积420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257个村民小组,7280户,3.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森林覆盖率86%,包茂高速公路连接线和武靖高速公路环城而过,距县城16公里,距怀通高速乐安互通口15公里,距枝柳铁路靖州站58公里,距武靖高速出口3公里。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指挥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寨市古建筑群、正板村古建筑群、上堡武烈王故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桑);有六条主街,十条巷弄,百家老屋,千间店铺,红色文化、苗侗族传统习俗、民族风情、巫傩文化流传至今, 2010年寨市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1、寨市红色档案文化资源基本情况
1.1寨市的红色历史
寨市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是绥宁县党性教育基地、邵阳市党员干部培训实践基地、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是《秋收起义》、《炎帝传奇》、《古道西山》、《生死路上》、《战火童心》等10多部革命影视剧拍摄取景地。据历史档案记载,绥宁是抗日战斗——“雪峰山会战”的主战场,抗战期间绥宁人民亲赴战场、英勇杀敌、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有80余位老百姓为红军作过向导,输送乒额多达13883名,寨市籍刘彥文、杨飞腾、杨进焜、郦仁恒、黄求祥等同志被评为抗日6壮士,刘彥文、杨飞腾两位同志分别于1957年和200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20世纪30年代,红七军、红一方面军、红六军、红二六军团先后4次路过绥宁,在绥宁撒下了革命种子,留下了许多革命故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贺龙、王震、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绥宁战斗过,保存了众多的红色文物遗迹。1935年12月,红二军总司令贺龙同志在路过绥宁时,根据革命需要指派本地人刘光演为湘西游击司令,指示他就地组建武装力量打游击,刘光演秘密组建“湘西游击队”,为当地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1949年10月至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六军第136师在时任师长曾雍雅带领下,两次解放绥宁。
1.2寨市的红色档案文化资源
寨市是富有革命传统的红色古乡,红色档案文化资源丰富,有档案记载的红色文化资源20多处,已经开发并对外开放的有5处,正在开发的有3处,还有长征文化公园、红军桥、“地林八壮士”、解放军136师解放绥宁县城(寨市)、红七军政治部、军事部等红色资源有待挖掘开发。
1.2.1已开发的红色档案文化资源。(1)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指挥所旧址 位于寨市西河街龙氏宗祠,始建于宋代,系砖木结构的二层四合院。1930年12月20日,红七军4000余人,在军长张云逸、政委兼前委书记邓小平的带领下,由广西经通道县,攻占了当时的绥宁县城(寨市)。这是自“百色起义”后,红七军连续征战扭转战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从军事上纠正了李立三左冒险主义错误,极大地鼓舞了士气(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第259页对此次战斗有详细的记述),邓小平同志率军攻占绥宁寨市后,在此休整了两天两晚,期间发生了邓小平《三数烟叶钱》等感人故事。2012年政府恢复其旧址,建成展览馆对外开放。(2)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始建于1938年,为纪念卢沟桥事变一周年而建,碑高3.4米,四棱形,砖体结构,碑心为青石板,高183厘米,宽23厘米,镌刻着“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9字,隶书,阴刻。碑座上刻有绥宁县为抗日救国而英勇捐躯的先烈们的名字和事迹。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乡党委政府投资100万元,重修了纪念碑。(3)高功山红军哨堡 建于民国早期,是县城寨市的瞭望哨堡。1930年12月20日,邓小平和张云逸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4000余人在高功山和七星坡同绥宁县城防军鏖战,智取了高功山哨堡,占领了制高点后,一举攻克了绥宁县城寨市。2015年当地政府对高功山哨堡进行修缮,并对外开放。(4)红色绥宁展览馆 建于1950年10月,解放初期先后为绥宁县委、县公安局办公楼,砖木结构,是栋典型的苏式建筑。为了适应新时期党员干部教育工作的需要,2019年8月对其进行维修加固,改造为“红色绥宁”展览馆,整个展馆分上下两层,有党建、红军四过绥宁、绥宁抗日、绥宁剿匪、红色报馆、碑林等共14个展厅。(5)红军路 1934年9月,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从城步丹口出发,翻越乌鸡山,进入绥宁县上堡、界溪、赤坂一带,经黄桑坪到达县城寨市东南的高攻山。红军爬山涉水,沿路发生了《黄光保指路救红军》、《饮马涧》、《半个金瓜六个铜钱》、“红军桥”与“十块银元”等许许多多军民互助互爱的故事,这条路也因此命名为“红军路”。在路口和路中建有两座雕像,分别雕刻的是《黄光保指路救红军》和《半个金瓜六个铜板》的真实故事。
1.2.2依据历史档案,正在积极开发的红色文化资源。(1)中共绥宁特别支部成立遗址 1927年2月,杨英华、彭作述、刘之光建立中共绥宁特别支部,书记杨英华,组织委员刘之光,宣传委员彭作述,青年委员杨传继,这是大湘西地区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县级组织,地址位于寨市江背村江背组老营盘田坎下。(2)七星坡红军战场 1934年9月,任弼时、王震、肖克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八千余人,由城步进入绥宁,在寨市高功山哨堡和七星坡一带同县团防队和义勇军展开了激战。(3)红军岭 原名梨子界、海拔800米,是云雾山的一个山坳。1934年9月,红六军团8000多人在任弼时、王震、肖克率领下,翻过梨子界进入寨市,在寨市痛击国民党政府地方武装后,又回到此宿营。从此,人们称这里为“红军岭”。
2、寨市发展红色档案文化旅游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情况
2006年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810万元,财税收入104.1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012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07元。外出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打工成了当地农民主要谋生手段,良田撂荒,村庄荒废,寨市变成了一个以老弱病残为主的“空心”乡。学校、街道附近的居民把空出来的房屋低价(100多平方米每年2000元租金)出租给偏远农村留守儿童陪读用(很多农村因人口流失严重,村小学合并或撤销,小孩由爷爷奶奶在小学附近租房陪读),就连赶集也很难看到几个青年壮力,赶集时间也从上午十点开始到下午五点散场,变成过了中午十二点就开始散场。当时民间流传一首打油诗:“爸爸妈妈去打工,爷爷奶奶陪孙子,小孩病了老人背,老人病人没人管”。
2013年寨市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以生态旅游为导向,以党的十八大为契机,拉开了乡村红色档案文化旅游的序幕。当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6亿元,比2006年增长99.7%;财政收入180万元,比2006年增长72.8%;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比2006年增长19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4元,比2006年增长65.6%。
2020年是寨市发展红色档案文化旅游的第8个年头,全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05亿元,比2013年增长312%;财政总收入1.004亿元,(财税收入258.93万元,比2013年增长43.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2.49亿元,比2013年增长107.5%以上;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1.853万元(农民可支配收入1.4万元,比2013年增长19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5亿元,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GDP能耗下降2%,新增养老保险参保230件,新增城乡就业283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了西河、黄桑、铁杉林、六鹅洞、上堡5个村为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每村保障资金100万元;投资441万元进行寨黄街道、包茂高速连接路灯安装、红色博物馆、红七军指挥所建设修缮及原住户安置工程;投资1600万元开展农村安全饮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全面落实中央三清一改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农村改厕、垃圾分类、“四城同创”等工作。
“十三五”期间,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156亿元增至5.605亿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由0.6607万元增至1.853万元;全乡9个贫困村,1496贫困户5269人,全部脱贫出列;采取PPP模式引进上堡公司对寨市旅游进行全方位开发;依托红色档案文化旅游发展起来的特色民宿——上堡故事,年均接待游客3.1万人左右,年收入约233万元。被评为“邵阳市组织系统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邵阳市文明乡镇”、“邵阳市信访工作“三无”创建活动示范乡镇”、“邵阳市综治工作先进乡镇”、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进。
2006—2020年寨市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统计表
年份 经济指标 |
地区生产总 值(万元) |
财税收入(万元) |
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
备注 |
2006年 |
6810 |
104.18 |
4012 |
0.2907 |
|
2013年 |
13600 |
180 |
12000 |
0.4814 |
发展红色旅游第一年 |
2020年 |
56050 |
258.93 |
24900 |
1.4 |
|
3、寨市发展红色档案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3.1景点分散,景区形式单一,红色旅游核心竞争力偏弱。寨市红色档案文化旅游景点分散,以传统观光游为主,除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与高功山哨堡、红军战壕及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征战绥宁指挥所旧址景点连为一体外,其他相关景区基本还是处于点状发展的状态。景区以展馆展示(红色绥宁展览馆)和参与体验(重走红军路)两种模式为主,与周边景区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红色景区。
3.2红色档案文化与自然资源、乡村旅游尚未有机结合,没有形成集群效应。寨市红色旅游尚未跳出传统资源开发运作模式,红色、绿色、古色等资源集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门票经济”严重,游客在景区逗留时间短(以一日游或两日游为主),二次消费不足。据统计,2019 年人均旅游消费799.88元,远低于全省 1176 元平均水平,仅占全省人均消费的78.9%。
3.3红色档案文化旅游产品和业态创新不够。目前寨市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和业态开发状态还处于初级形态,基本都是在导游或讲解员带领下“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产品陈列单一,以静态为主,身临其境体验一些历史场景的活动较少。业态创新不够,与市域范围内的旅游业态创新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和竞争的需要。
3.4红色旅游区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以及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等五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难以满足自助游、自驾游的需要,也难以满足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要求。
4、寨市发展红色档案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4.1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强红色档案文化建设,提高红色景区核心竞争力。转变发展理念,以红色为魂,以旅游为载体,坚持保护与开发和谐统一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红色档案文化,丰富红色文化内涵,把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征战指挥所旧址、高功山哨堡、红军战壕、七星坡红军战场、红军路和红军岭连片打造成情景结合、内容故事化、趣味化,能引起游客共鸣的红色核心景区。以红色核心景区为抓手,发展大旅游经济,从传统的观光游过渡到高品质的度假游,将竞争挑战转变为后发优势。
4.2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乡村红色档案文化旅游新样板。依托红色档案文化资源,形成“以红促旅,以旅彰红”的文旅融合格局,找准红色档案文化、旅游工作最大公约数和最佳连接点,打破传统红色旅游开发模式,催生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全力做好“红色+”文章。一是“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核心是红色档案文化,以农业、农村、农民为辅,把民宿、景观、生活体验、村落结构有效结合到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红色展馆结构中,打造红色休闲农业、红色旅游村、红色民宿、红色乡村节庆活动、红色乡村度假综合体等项目,注入红色新动能,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红色旅游+绿色康养”。寨市黄桑有“中国森林氧吧”之美誉,曾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称之为“没有污染的神奇绿洲”, 借助红色档案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红军走廊、红军食堂、红军卧室等极具红色文化特点的康养中心。工作人员统一着装仿红军“制服”,个个都能讲述当地红色故事,使每个来康养的人在享受大自然宁静与惬意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红色情怀。
4.3深挖红色档案文化资源,创新红色旅游产品和业态。寨市因设立黄桑自然保护区,生态开发受限,深挖红色档案文化内涵,发展红色档案文化旅游就成了打响寨市文化旅游的新名片。强化红色档案文化基因解码,挖掘红色档案文化IP,加大红色档案文化与苗侗文化融合力度,把红色人物或故事植入苗绣等民族特色中,打造集形象、产品、场景、线路、商品节庆于一体的产业 IP生态矩阵,运用智能亮化、全景直播等新技术给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通过新技术、新玩法进行嫁接,实现新业态创造新资源、新应用带来新体验、新平台支撑新服务,加强营销创新,将红色文化品牌推向全国。
4.4智慧提升红色旅游区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文旅交通网络,形成“快达慢游”的文旅交通体系。建立国际化的旅游服务标准,推进餐饮街区、酒店民宿集群、农家乐等要素布局,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以智慧化为目标,推进 5G技术在智慧管理、智慧体验、智慧营销等方面的应用,打造智慧旅游高地。
5、结语
乡村振兴,任道重远,要因地制宜,大力弘扬红色档案文化,发挥红色档案资源优势,依托红色文化产业,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全面抓好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优环境、强党建各项工作。稳步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综合治理工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乡一风光”的乡村大美格局。
参考文献:
[1]樊光湘.发展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中红网,2020.
[2]刘念光.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弥补官兵素质缺口.《光明日报》,2014.